金透社 | 万捷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
自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、证监会联合发布《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》以来,银行间市场掀起科创债发行热潮。截至9月23日,银行累计发行科创债54只,总规模达2710亿元,参与机构覆盖政策性银行、国有大行、股份行及30余家地方性银行。这一现象背后,既体现了政策导向的强大推力,也折射出银行业在金融科技浪潮中寻求业务转型的战略抉择。
政策红利释放:科创债成银行必争之地
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商业银行发行科创债,募集资金可通过贷款、股权、基金投资等多元途径支持科技创新领域。这一制度创新为银行打开新空间:
低成本融资窗口:银行科创债发行利率集中在1.17%-1.95%,显著低于普通金融债。例如,国家开发银行3年期科创债利率仅1.35%,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同类产品利率约1.65%,地方性银行如重庆银行5年期债利率为1.85%。低利率环境下,银行通过发行科创债置换高成本负债,优化负债结构效果显著。
监管考核激励:科创债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体系,直接影响银行监管评级与政策资源获取。国有大行如工商银行上半年承销科创债规模近500亿元,市场份额居首;建设银行承销72期科创债,规模达237亿元,认购量同比增长近7倍,均通过主动布局抢占政策先机。
风险分散机制:政策允许银行通过信用保护工具、担保等方式分散风险,叠加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支持,显著降低科创债投资风险。例如,柳钢集团与浦发银行合作发行的广西首单科创债,通过投承联动模式获得基石投资者支持,全场认购倍数达2.3倍。
差异化竞争格局: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的战略分野
在科创债市场,不同类型银行基于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策略:
国有大行:全链条生态构建
国有大行凭借资金规模与集团协同优势,打造 “发债-承销-投资-做市”闭环。例如,建设银行发行250亿元3年期科创债,资金定向支持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;同时作为做市商参与银行间市场科创债标准篮子交易,提升市场流动性。邮储银行更创新推出3年期浮息科创债,应用区块链簿记建档系统,探索金融科技与债券业务融合。
中小银行:区域深耕与精准滴灌
地方性银行聚焦本地产业特色,填补国有大行服务空白。南海农商银行发行20亿元科创债,专项支持广东佛山智能制造企业;九江银行承销联创电子3000万元民企科创债,填补江西区域空白。苏州银行、齐鲁银行等通过发行20亿元规模科创债,将资金投向本地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形成“一行一策”的区域服务模式。
业务突围路径:从信贷中介到综合服务商
科创债推动银行从传统信贷模式向“债、贷、股、链”综合服务转型:
资产结构优化:截至9月,银行通过发行科创债募集资金超2700亿元,其中60%以上投向高新技术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。这一调整有效缓解传统信贷资产占比过高问题,降低对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依赖。例如,工商银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,科创债投资占比持续提升。
客户粘性增强:银行通过科创债与优质科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提供包括IPO保荐、并购融资、跨境结算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。南京银行发行的江苏省首单金融机构科创债,实现区域内科技企业、股权投资机构全覆盖,深度绑定本地创新生态。
金融科技赋能:做市商机制与区块链技术应用提升科创债交易效率。上海银行、广东华兴银行等作为首批做市商,推出“大湾区企业科创债篮子”等创新产品,满足投资者一键配置需求;邮储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浮息债发行流程数字化,缩短发行周期30%以上。
风险与挑战:机遇背后的隐忧
尽管科创债市场前景广阔,潜在风险不容忽视:
期限错配风险:当前银行发行的科创债以3-5年期为主,而科技企业研发周期普遍在5-10年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7年期科创债虽为市场最长,但占比不足5%。期限错配可能导致银行面临流动性压力,需通过持续发行长期限产品缓解。
资金穿透管理:部分银行存在将科创债资金投向非科技领域的潜在风险。监管层已要求建立“钱随技术走”的全流程穿透管理体系,通过双维度评估、精细化投后管理确保资金精准使用。例如,贵阳银行承销的全国首单科创浮息债,要求资金用途与专利技术转化进度挂钩。
信用评级挑战:传统以资产规模为核心的评级体系难以反映科创企业价值。政策鼓励评级机构创新评级方法,如采用技术成熟度、专利数量等非财务指标。但实践中,中小科创企业信用评级仍普遍偏低,制约其直接发债融资能力。
未来展望:构建科技金融新范式
随着政策深化与市场成熟,科创债将重塑银行业态:
产品创新迭代:转股型科创债、知识产权质押债等创新品种有望推出,进一步匹配科技企业轻资产、高成长特性。例如,深圳试点“科创债+知识产权证券化”模式,已发行规模超50亿元。
投资者结构优化:政策鼓励社保基金、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,目前银行间市场科创债投资者中,保险资金占比已提升至25%,较年初增加8个百分点。未来需进一步引导外资参与,提升市场定价效率。
区域协同发展: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科创密集区域正探索跨区域科创债联动机制。例如,上海与苏州工业园区试点 “异地发债、本地贴息” 政策,降低跨区域融资成本。
科创债不仅是银行业应对资产荒、拓展新业务的战术选择,更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支点。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创新,银行正从“被动响应”转向“主动引领”,在支持科技创新中实现自身转型升级。然而,这一进程需平衡创新与风险,通过完善评级体系、强化穿透监管、培育长期资本,构建可持续的科技金融生态。唯有如此,科创债才能真正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金融引擎”,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。